English

袁越和他的“大学三部曲”

1999-08-0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上海作家袁越发表“大学三部曲”(即《大学城》、《大学恋》、《大学梦》)后,他的老师贾植芳教授先后发表三篇“跟踪评论”,对“大学三部曲”作了高度评价。他的学生、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为新近出版的“大学三部曲”套书写了序,称“它们至少填补了新时期文学以来现实题材的一个空白”。我作为一个文学“追星族”,被袁越的关于大学生活题材的创作所深深吸引,从1990年至今,曾先后采访过他三次。这三次不同时期的跟踪采访,也许能从不同侧面体现他的创作个性,反映他的创作生活。

初访袁越是在1990年的2月。

3年前,袁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《大学城》问世。小说以1984年的大学改革为背景,热情讴歌了像主人公李若光那样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干部。出版后,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,被誉为“中国第一部反映大学改革生活的小说”,甚至连前苏联的《真理报》都作了报道。

谈到这部小说的创作,袁越说:“我在高等学府里生活了近40年,熟悉大学校园里各种层次、各种类型、各种性格的人物,还熟悉大学所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。长期的生活积累、感情积累以及美学方面知识的积累,为实现我的创作计划———‘大学三部曲’奠定了扎实的基础。”

为此,袁越花费了不少心血,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,多角度、多侧面地刻画人物,将主人公李若光这个充满人情美、人性美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。

再访袁越已是1995年的仲夏之夜了。当时《大学恋》已经出版,袁越正冒着酷暑,潜心创作“大学三部曲”的第三部长篇小说《大学梦》。《大学恋》生动地叙述了几对男女大学生的爱情故事,袁越希望通过小说中人物的遭遇,启发涉足爱河的“天之骄子”们从爱河中游回来,安心于大学生的正常生活。而在《大学梦》中,袁越则努力塑造了两位反映时代主旋律的正面形象———追梦西藏的陈辉和追梦爱因斯坦的童华亮,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。

谈话席间,笔者注意到袁越书房里的水泥地上躺着两个年轻人,袁越告知:“这是复旦大学的学生。他们非常关心我的创作,每写完5小节,就来抢当第一读者。他们一边读,一边提意见,对一些不符合大学生个性特征的语言和细节作删改。有时推敲得晚了,干脆就留宿在书房里。”袁越说他十分崇尚茅盾的一句名言:“作家要与生活合抱。”而像这样在创作过程中与大学生们直接对话的做法,想必是他实现茅盾这句名言的一种独特方式吧!

3年之后的一个春夜,袁越打来电话报喜: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赠送给他的《大学三部曲》套书已从邮局搬回家了。于是笔者有幸又一次采访了袁越。

袁越告知:早在1964年,他就以“何聪”为笔名,在《收获》上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《光源》,从此便开始编织成为一名作家的梦想。进入80年代以后,这个梦想愈演愈烈,并终于促成了《大学三部曲》的诞生。著名语言学家胡裕树曾撰文分析道,这部套书之所以取得成功,“关键在于袁越的自身努力”,“尤其是那种敢于去写一般作家不敢写的大学题材的勇气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